太阳系中的行星大致在同一平面(被称为黄道面)上运行,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星云塌缩过程所决定的。
当太阳系还处于其形成的早期阶段时,它是一个巨大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旋转星云。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这个星云开始自身重力坍缩时,它会变得更加扁平,并且旋转加快,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物质都会聚集到一个由中心向外延伸的盘状结构中。这个盘状结构就是后来形成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天体的基础。
在盘状结构中,物质颗粒通过相互碰撞逐渐聚集成更大的团块,最终形成了行星。由于这些团块都是从同一旋转平面中形成的,它们自然继承了该平面的共面性,从而导致了最终形成的行星轨道也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内。
此外,行星在形成过程中与周围残留的气体和尘埃盘相互作用,通过引力作用进一步清除了轨道附近的物质,这个过程也有助于维持行星轨道的共面性。因此,我们观测到的太阳系行星运动呈现出高度的平面性特征。